中国光伏欧洲“不受待见”

中国光伏欧洲“不受待见”

  • 2013年09月25日 10:48
  • 来源:

  • 0
  • 关键字:光伏 欧洲
[导读]
在大家都采取转移市场,开拓新兴市场的战略时,要警惕新一轮价格战
 
虽然中欧光伏谈判和平解决,但光伏企业在欧洲市场的日子仍不好过。昨日,国内多家光伏企业人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坦言,0.56欧元/瓦的协议价格已经开始影响他们在欧洲市场的订单。
 
“虽然还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出来,但订单减少是肯定的。”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媒体发言人王志新告诉记者,此前公司便做过预估,协议价格将使其欧洲订单从之前的63%下降至43%。
 
对于中国光伏来说,欧洲是非常重要的市场,中国光伏产品出口至欧盟的比例最高时占据总出货量的90%以上。
 
也正因如此,欧盟“双反”的危害极大,经过多轮谈判,欧盟最终答应取消“双反”,但以中方必须签署“价格承诺”协议作为交换条件。协商之后,中方给出的最低承诺价格为0.56欧元/瓦,出口欧盟的太阳能电池板则不超过7GW。这一协议在8月6日生效。
 
“原先客户做投资模型时是按照低于0.56欧元/瓦做的,现在突然成本上升,导致一些客户原本计划的光伏电站项目也中途取消。”辉伦太阳能袁全告诉记者。
 
王志新也告诉记者,之前中国光伏产品的售价要比0.56欧元/瓦的协议价低很多,这也是竞争力,但是,现在实行0.56欧元/瓦的最低售价,等于把中国产品最大的竞争力给削除了,很多客户没办法接受现在的高价,订单必然减少。“预计公司今年的欧洲出货量同比下降20%。”
 
截至目前,共94家中国光伏企业获得了输欧配额。对于这些配额该如何分,之前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发布的《对欧盟出口光伏电池产品价格承诺实施办法》显示,将采取“631”的配额分配方案,60%配额按照企业出口比例分配,其余30%和10%分别分配给积极抗辩企业和小企业。
 
但业内专家对这种分配方式表示担忧:在这种背景下,会滋生倒卖配额等恶劣现象。
 
从欧盟“双反”开始,拥有灵敏嗅觉的光伏企业已经开始改变战略布局,尽量减少伤害。
 
袁全告诉记者,辉伦之前已经开始将市场重点转回国内,同时关注南非、南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减少对欧洲市场的依赖。“同时,我们也在试图通过模式创新,寻求和非光伏传统渠道合作的可能。”袁全说。
 
而昱辉阳光则选择外包方式。“过去几年,我们也和其他企业一样,不断地投资、建厂,但现在公司开始将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放在渠道建设和品牌建设上,在制造方面,我们会采取海外代工的方式。”昱辉阳光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李仙寿对记者表示,目前,昱辉在全球已经有超过40家的代工厂,组件方面一半是自己生产,一半是代工,而电池片方面80%都是海外代工。
 
“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战略,不然,订单减少会成为长久趋势。”上述光伏企业人士也提醒,在大家都采取转移市场,开拓新兴市场的战略时,要警惕新一轮价格战。
 
  • [责任编辑:editor]

评论内容

请登录后评论!   登录   注册
请先登录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