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合金网:对自治区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0751号建议的答复
金桩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有效提高我区财政收入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招商引资情况
2024年呼和浩特市10个园区共引进225个项目(包括数字产业、装备制造、新材料、研发机构、农畜产品加工、化工、节能环保等产业)投资概算1394亿元,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大湾区共转入9个项目(包含光伏产业、装备制造等)投资概算245亿元。
为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关于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的指导意见》,扎实推进蒙东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辐射带动全区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工业和信息化部、自治区人民政府于6月10日共同举办2025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内蒙古),本次活动以“绿色赋能•新质发展”为主题,共举办1场开幕式暨签约活动、5场平行对接活动,围绕新材料、新型化工、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智算等内蒙古特色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开展地市推介、政企对接、专家解读、项目签约等活动,内蒙古各盟市政府、重点企业、行业协会、工业园区,及部相关司局、部属事业单位等1500余人参加。活动现场进行20个项目签约,涵盖新能源装备、新材料、智能算力、低空经济等领域。今年以来(含本次活动)共签约项目110个,36个项目正在洽谈中,预计今年落地。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17个。
二、关于京蒙产业协作情况
我厅推动京蒙产业协作,组织多层次推介和对接活动。2024年,主要领导两次赴北京进行项目对接,深入交流制造业合作。今年1月,利用内蒙古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观察员”的机会,与天津市工信局对接,共同规划产业转移和合作。推动盟市与北京各区合作,促进全方位京蒙协作。结合我区特色产业,与北京深化合作。2024年,实施36个京蒙合作工业项目,总投资837.1亿元,已完成85.93亿元投资,开工16个,完工4个。重点推动鄂尔多斯高新区与北京中关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等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全面合作。加快建设多个重点项目,推动北京旭阳集团晶硅光伏一体化项目在包头市开工。去年11月,与中泽控股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围绕多个产业开展合作。
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与自治区政府举办对接活动,签约160个项目,总投资4573亿元,其中北京转出项目24个,签约投资872.89亿元。我厅定期调度项目进展,解决建设问题,推动项目落地投产。目前,从北京引进的项目已开工20个,完成投资46.25亿元。重点项目落地投产,助力我区产业链发展,如双杰电气集团内蒙古新能源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建成投产。
三、关于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事宜
按照《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重点产业布局机的指导意见》(内政发〔2025〕4号)精神,全区21条重点产业链,工信厅牵头负责11条产业链的建设。截至目前,11条产业链已经全部建立“两图两表两库”,现有5条产业链已全部明确“链主企业”、成立促进会,新增6条产业链中已指导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氟硅产业促进会、内蒙古低空经济产业促进会,其他4条产业链正在遴选“链主”企业、成立促进会。
(一)风电装备产业链。
聚焦打造包头、通辽风电装备全产业链制造基地,加快风电机组自主创新设计能力建设和上游供应链培育,推进产品区域配套和产业协同发展。下一步,将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制造企业向基地集中集聚,培育打造包头市、通辽市风电装备基地。围绕“链主”和头部企业,加强产业链整合和供应链配套,不断提升区域配套能力,构建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发挥产业促进会作用,引导企业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经营行为,改善行业内卷、低价竞标等现象,推动产业健康良性发展。
(二)光伏装备产业链。
自治区积极推动呼包鄂、通辽市光伏产业基地建设,依托地区产业基础优势,集中部署光伏装备制造项目,光伏产业核心环节齐备,装备配套基本齐全,已形成“多晶硅-单晶硅-切片-电池-组件-光伏电站”的全产业一体化体系。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巩固产业基础。下一步,将做优做强“呼包鄂”产业集群,鼓励现有企业紧跟行业技术水平,巩固光伏产业基础。优化营商环境,紧盯产业政策加强自治区光伏产业链监测,密切跟踪光伏产业发展动态,及时分析我区产能利用情况,加强政策引导,引导企业及时调整投资和经营行为。鼓励自治区金融机构提供定制化服务方案,实现“稳企业、稳金融”双目标。加强科技创新,强化标准引领引进总部研发机构,培育建立内蒙古光伏技术研发平台,引导企业与高校加强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创新联盟,共同开展技术创新与人才梯队建设。
(三)生物医药产业链
全区现有具备药品生产资质的企业141家(部分同时生产人、兽药),规上企业92家。产业结构主要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蒙)药、生物农兽药3大类,原料药、动物疫苗具备一定优势,化学药制剂、中(蒙)药初具规模。产业布局集中在呼和浩特(动物疫苗及生物发酵)、通辽(玉米高科技及原料药)、赤峰(化药制剂及中(蒙)药)、巴彦淖尔(阿莫西林原料药)。涌现出金宇生物、奥特奇蒙药、联邦制药等一批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下一步,将强化科技创新。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下游制剂、创新药研发,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支持深化与重点企业、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合作,推动高水平创新平台落地见效。推动生物医药企业自主创新与医药合同外包研发协同发展,构建低成本、全要素、便利化产业发展平台,全面提升产业承载能力。深化医疗机构与区内企业联动,优化临床试验合作项目审批流程,提升协同效率。推进产业协同。围绕现有产业优势,聚焦特色原料药、专利原料药、高端动物疫苗等领域,加大强链补链力度。优化产业生态。全面推动现有产业政策及配套扶持政策落地,在产业研发创新、补链强链、市场主体培育等方面强化保障措施,营造优质产业发展环境。围绕医药产业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搭建产业转移对接会、高端论坛等专业化交流平台。
(四)稀土产业链
围绕龙头企业(北方稀土)形成了稀土采选—冶炼分离—功能材料—终端应用配套的产业链。形成稀土永磁、储氢、抛光、催化助剂等四大重点稀土新材料产业集群。下一步,将加大稀土资源勘查力度。矿业权证内资源,由包钢集团开展全要素综合评价勘探;矿业权证外资源,自治区设立专项资金,争取中央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开展综合地质调查评价。推动北方稀和新达茂、生一轮的产能整合,促进延链、强链、补链,继续做大做强。支持包头稀土研究院深化改革。发挥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作用,聚集资源、创新机制、强化研发、促进转化。提升稀土交易水平。完善运行机制和平台功能,创设专利技术、供应链金融、股权等交易产品,增强交易所吸附力,搞活稀土交易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稀土交易中心。
(五)新型合金材料产业链
新型合金产业链包括铁合金、钢铁新材料、铜基新材料、铝基新材料、锂材料。具体情况如下:
1.铁合金。全区铁合金产量稳居全国首位,形成了吉铁、新太、旭峰等一批铁合金龙头企业。上游原料供应,硅锰合金和铬铁原料主要依赖海外进口;硅铁、稀土合金原料来源锡林郭勒盟、赤峰市、巴彦淖尔市周边地区的硅石和包头市的稀土资源。下游产业链纵向延伸,主要是向下游钢铁行业、铸造行业延伸。产业链横向拓展。主要是向矿热炉产生的尾气制化工产品和废渣的综合利用拓展。
2.钢铁新材料。钢铁材料的上游原料供应主要依托包头市稀土矿和白云鄂博矿,稀土资源与铁矿共生,为发展稀土钢等高端产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下游产业链在高速重轨、风电钢、超高压厚壁无缝钢管、取向硅钢等领域延伸,进一步发挥技术优势,可在细分领域打造拳头产品。
3.铝产业。包头、通辽、鄂尔多斯已形成三大煤电铝一体化产业集群。上游原料供应。主要原料供应企业有中铝内部的山东氧化铝厂、山西华兴铝业有限公司、东方希望三门峡铝业有限公司、山东魏桥集团等。下游深加工,主要产品有汽车轻量化配件、空调铝箔、罐料、铝锭、铝棒、铝板带、轮毂、箔基材、铝粉、铝银浆、型材、铝合金门窗。
4.铜产业。全区铜金属保有资源量居全国第6位。现有采选企业74户,铜精矿丰富,铜冶炼企业分布在赤峰、巴彦淖尔、包头3个市,电解铜产能和铜延伸加工产能形成一定规模。
5.锂产业。内蒙古探明锂矿资源总矿石量丰富,围绕赤峰市、锡林郭勒盟初步形成了从锂矿开采到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等环节的产业链,现已建成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锂电池储能集装箱,在建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锂电池、锂产业链关联负极材料、隔膜等材料,在建负极材料和隔膜等项目。下一步,将推进高铝粉煤灰资源综合利用。支持蒙泰集团铝硅合金工业化示范项目建设。提高铜资源保障能力。支持现有采选企业发挥生产能力,加强与蒙古等国家的合作,扩大精矿进口量。加快赤峰维拉斯托等锂矿建设,尽快建成投产。提升智能化水平。支持乌兰察布、锡林郭勒等铁合金企业、包头钢铁企业、包头、通辽电解铝企业、赤峰、包头、巴彦淖尔电解铜重点企业实施机器换人项目,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广行业先进绿色低碳工艺技术装备,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监察,对未达到能耗先进水平企业的节能改造,创建绿色工厂。
(六)生物发酵产业链
内蒙古自治区的生物发酵产业主要依托玉米产区布局发展,集中在呼和浩特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巴彦淖尔市等地,涵盖了味精、氨基酸、有机酸、生物多糖等多个领域。自治区氨基酸和生物多糖领域产品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份额,还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部分高端产品如小品种氨基酸、苏氨酸、黄原胶等已具备国际竞争优势,能够完全替代进口。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味精和氨基酸生产国。下一步,将按照问题导向,生物发酵技术的价值在于“穿透赋能”而非“独立成链”,建议自治区从其他角度(例如从应用领域分类)重新完善生物制造产业架构,从而更好地推动全区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继续围绕玉米资源的深度开发,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发展,积极推动小品种氨基酸、核苷酸、功能性氨基酸、有机酸、食品级药品级添加剂、生物基材料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引进,进一步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七)煤焦化工产业链
内蒙古已建成焦化企业35家,排全国第三位,其中,焦炭产能、兰炭产能、铸造焦产能、焦炭产量均排全国第二位,煤焦油、粗苯、焦炉煤气深加工主要布局在乌海及周边地区、包头市、呼和浩特市、赤峰市、巴彦淖尔市等7个盟市。下一步,将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乌海及周边地区、上海庙、清水河、巴彦淖尔等焦化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基地,支持焦化企业整合重组,实现副产品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推进焦炉煤气、煤焦油、粗苯等副产品精深加工,向煤基新材料、精细化学品等产业链下游延伸、价值链高端攀升,增强产业链韧性,形成“以化促焦”的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格局。提升创新发展水平。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技术攻关,集中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优化发展政策。实施干熄焦超低排放改造,在污染物物排放总量稳步下降的前提下,优化调整乌海及周边地区焦化产业政策,由产能控制转向碳排放控制,适度增加焦炭产能,解决乌海及周边地区焦化产能缺口。
(八)氟化工产业链
内蒙古已有多家氟化工企业,其中,氢氟酸产能居全国第1位。主要布局在乌兰察布市、赤峰市、包头市、锡林郭勒盟、乌海及周边地区等地。下一步,将构建产业集群。依托萤石、电石、冶炼副产硫酸、工业废盐、绿电等资源优势,集约集聚差异化发展,重点在具有产业基础的乌兰察布市、赤峰市、乌海及周边地区及具有原料优势的包头市、锡林郭勒盟等地区打造氟化工产业集群。保障要素供应。鼓励使用进口萤石资源,支持开发利用包头市白云鄂博尾矿伴生萤石资源,积极推动氟化工企业与现有电石、氯碱企业合作。支持独立电石企业通过“飞地”等模式向氟化工产业集群迁移,提高要素本地配套水平。鼓励氟化工企业配套建设废盐综合利用的离子膜烧碱装置以制备所需氯气。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引导现有头部企业布局下游绿色环保、高附加值含氟新材料产业链,提高氢氟酸就地转化率,鼓励与航空航天、军工、柔性显示器、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应用企业对接,构建资源-材料-应用完整产业体系。
(九)碳基新材料产业链
内蒙古自治区碳基新材料企业分布在8个盟市,主要分布在包头市、乌兰察布市、鄂尔多斯、乌海、锡林郭勒5个盟市。全区碳基新材料重点发展石墨负极材料、锂离子负极材料、正极材料、石墨电极、碳纤维、碳/碳复合材料、碳纳米管等。下一步,将延长产业链。目前产业链较短,主要集中在石墨系列材料和锂电负极材料的基础加工上,未来需要向下游应用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扩大产业规模。当前产业规模较小,需要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升产品附加值。通过深加工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减少能耗,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十)新一代半导体材料产业链
内蒙古自治区半导体材料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规模总量偏小、产业协同水平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价值链仍处于中低端,但发展势头良好。半导体产业方面。我区已建成内蒙古中环领先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500吨8-12英寸先进制程半导体级单晶硅、南大光电(乌兰察布)有限公司年产4500吨半导体刻蚀气体、内蒙古鑫华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万吨半导体级多晶硅材料、内蒙古赛盛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480吨电子级碳化硅材料、内蒙古显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产50万套低功耗传感器、包头市贝兰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6亿只芯片生产线,实现了内蒙古自治区半导体产业芯片零的突破。新型显示方面。现有鄂尔多斯源盛光电有限公司年产80万片半导体显示器件、内蒙古创维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00万台LED电视生产线等。下一步,将强链补链延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聚焦配套高纯碳化硅、氮化镓等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电子元器件生产及新型显示制造、数据中心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培育发展相关配套电子元器件、数据采集产品及大数据一体机等数据中心核心装备和重点产品,打造半导体材料-集成电路、传感器-应用产业链。强化创新驱动,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重点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建设,支持半导体材料、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促进产学研结合,开展关键技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研发,提升半导体材料产业布局和配套电子元器件产品性能和质量,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深化开放合作,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依托内蒙古绿色能源优势和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重要节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的新一代半导体材料、电子信息产业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拓展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空间,培育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和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十一)低空飞行器制造产业链
自治区无人机制造产业起步晚,基础较为薄弱,2024年以前尚无规模化的无人机制造企业,仅有一些小微企业从事零散组装业务,在飞行器、相关零部件、机载设备等制造产业方面基本处于空白,随着自治区低空经济的发展,自治区正在逐步培育引进无人机制造企业和项目。下一步,将充分考虑自治区低空产业基础薄弱以及技术人才缺乏的现实,优先考虑招引资源配置能力、区域配套能力、创新研发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的行业头部企业落地,同时发挥自治区产业优势,研发引进轻质高强度的材料,培育低空飞行器稀土永磁电机和电池企业。
2025年6月18日
签发人:王金豹
承办人:张国龙
电 话:0471—4865272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
- [责任编辑:tianyawei]



收藏
打印
信息快递
行业报告
期刊杂志
企业名录
短信彩信
数据定制
会议服务
广告服务
贸易撮合
企业网站建设















在线询价
联系方式
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