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合金网讯:4月9日,以“共商产业合作新格局,共建钢铁发展生态圈”为主题的“2021首届RCEP(北部湾)钢铁发展论坛暨中国钢铁工业‘十三五’科技创新成果展(广西站)”在广西防城港成功召开。世界钢铁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钟绍良出席论坛,并作《全球钢铁行业的减碳技术路线图》报告。
钟绍良在题为《全球钢铁行业的减碳技术路线图》的报告中,对全球及中国钢铁行业的低碳减排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实现碳减排的路径进行了深入解析。他指出,钢铁是主要的碳排放行业之一,钢铁行业的能源消耗占全球终端能源消费量的8%,碳排放(2019年约26亿吨)占全球能源系统排放量的7%。作为最大的耗煤工业,钢铁行业75%的能源直接或间接来自煤炭。在可持续发展情形下,要实现《巴黎协定》的温控目标,要求2050年全球钢铁行业的直接碳排放总量比2019年减少55%,碳排放强度下降60%(从1.4 tCO2/t到0.6 tCO2/t )。而在基准情形下,即使考虑到废钢积蓄量增长带来的电炉钢比重上升,2050年全球钢铁行业的碳排放总量也将比2019年增长7%,碳排放强度仅下降21%。长远来看,到2070年,全球钢铁行业的直接碳排放减量更是需要达到90%(从2019年的26亿吨下降到2070年的2.5亿吨),足见钢铁行业面临的形势之严峻。
对于如何实现2030-2070年的钢铁减碳目标,钟绍良表示,近期应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提高能源和资源效率;中期应调整原燃料结构,发展电炉炼钢;远期则需要开发应用突破性新技术,以低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提高钢材使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钢材消费,应该贯穿近、中、远期。钟绍良对提高钢材使用效率、减少钢材消费,加大废钢/电炉使用、改变能源结构,以及技术革新三个方面的具体途径及不同减排方式的预期贡献量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减少钢材消费方面,他指出,提高钢材使用效率、减少钢材消费可以通过废钢再利用、汽车轻量化、提高炼钢和轧钢收得率等七种途径削减钢铁的消费总量,并特别提到要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和优化建筑设计,减少非必要的钢材消费。能源结构方面,钟绍良指出,到2050年传统高炉-转炉流程比重需要从2019年的70%降低到30%,熔融还原+转炉+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CCUS)的比重需要提高到10%,以废钢为原料的电炉钢比重需要从2019年的22%提高到38%,以氢还原的直接还原铁为原料的电炉钢比重需达到8%。此外,2050年钢铁行业能源消耗中传统煤炭的比重需要从2019年的74%降低到52%,其中16%需要配套CCUS,2050年电力消耗量将从2019年的13%上升到30%,其中9%用于制氢,生物质能比重从不足2%提高到5%以上。技术革新方面,他指出,要提高现有技术和设备的效率,要开发新一代钢铁冶炼技术代替传统技术,要继续探索并在CCUS方面取得突破。2020-2050年,提高钢材使用效率的累计减排贡献率需要达到40%,改善工艺效率达到21%,CCUS达到16%,氢能预计只能贡献8%。
谈及“碳达峰、碳中和”对中国钢铁工业的挑战,钟绍良表示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钢铁的工艺设备太年轻;二是废钢资源量大,但品质、物流仍存在问题;三是中国的电力70%为火电;四是企业分散,技术研发资源不集中;五是突破性研发的人才不足,开创性和独创性不高;六是部分企业家战略格局欠缺;七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大部分企业期待坐享其成,领先企业的研发动力不足;八是政策扶持不足,先行者没有动力,后进者没有压力。他还指出,氢需求量巨大,氢冶金成本高昂,碳税及CCUS等也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中国钢铁工业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需要顶层设计,因国施策、因地制宜、因企而异,避免大跃进。
最后,他还介绍了世界钢铁协会开展的“能效升级”行动。该行动于2019年启动,通过推广现有成熟的技术和实践,使全行业都达到最好的15%绩优企业的能效。从原料质量、能源效率、工艺收得率以及工艺和设备的可靠性方面入手,世界钢铁协会提供在线改进参照系统,采用通用标准化系统,衡量当前绩效水平和确定改进潜力。目前正在多个厂区进行验证,将形成案例分析成果。未来几年还将与有意愿的会员企业展开合作,对取得进步的企业进行认证和颁发证书。
来源: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
- [责任编辑:zhaozihao]
评论内容